市人大代表、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:医疗服务价格需要「三升三降」
升:挂号、床位、手术费 降:药费、耗材、检查费
「优质医疗资源的提供,应该是北京市民拥有幸福感的一个方面。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,这可是『动一发而牵全身』,一定要宜粗不宜细,粗中还有细。」提到医改,市人大代表、北大医院院长刘玉村可谓有一肚子的话。他在此次人代会上建议,制定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方案,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病人群体对负担增加的承受能力,调价的同时不增加百姓负担。
价格调整不能「一刀切」
「我为什么说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宜粗不宜细?因为不同病人群体,对价格多寡的承受能力不同。」刘玉村举例,肾功能衰竭是长期病,病人往往失去劳动能力,「这样,即使增加不多,对他们的负担都很高。」
他建议,对于不同的病人要做不同研究,不能「一刀切」,有些价格可以提高,有些价格却应该下降。
「三升」提升医护人员价值
刘玉村说,从提升医护人员价值的角度,有三处可以提升。
第一个提升,是提高挂号费,通过设置门槛的方式,挡住一些不是必须去三甲大医院看病的简单、慢性病病人。「就以北大医院为例,普通门诊的专家挂号费是 14 元,我做过调查,如果挂号费明显提高,比如到 100 元,就能挡住三分之一的病人过来,因为同样是取药,在社区花 10 元挂号费就能解决,干吗要花 100 元到大医院?」
第二个提升,是提升床位费。目前,北京三甲医院的床位费标准是每天 28 元,他建议参照三星级宾馆的标准,把床位费定在 140 元到 150 元之间。「比如冬天供暖之前,有的病人做完手术却不着急出院,说法就是『我们家还没给暖气。』」刘玉村说,该出院时不出院,降低了医院的工作效率。
第三个提升,就是提高手术费。他举例,现在做一台胃癌手术,6 位医生护士忙活一上午,手术费只有 1000 元,按人头计算,劳务费太少,无法体现医生的价值。「有些医院的阴暗面,同行不赞成我对外说,可我认为得理性看待这个问题。」刘玉村自揭「内幕」,即使不涨价,有时医护人员也会用各种办法,加这个检查,加那个检查,病人离开手术室时交的费用也不低于 1 万元,「为什么想着法加价?因为手术费的成本摆在那里。」
药费、耗材和检查费要降
「当然,不能一味涨价,增加老百姓的看病负担,在药费、耗材费和检查费三个方面,我建议也要降一降。」刘玉村谈道,中国进口药的平均售价,明显高于印度、韩国等周边国家,完全有空间将药费价格压缩三分之一。同时,医院使用的一次性耗材,包括心脏支架等,价格也是国际市场价的 5 到 10 倍,因为在流通环节中增加了 5 倍。
「增加和降低,不是简单的价格调整,而是结构调整,三升提升了医护人员的价值,三降降低了病人和国家的负担。」刘玉村提到,北京马上搞阳光采购,希望政府能公开招标,把药费降下来。
来源:北京晚报